淡肩角蟾
Megophrys boettgeri
分布区域:延平、邵武、武夷山、建瓯、顺昌、浦城、光泽、松溪、政和、三元、永安、明溪、清流、宁化、大田、尤溪、将乐、泰宁、建宁、新罗、漳平、长汀、上杭、武平、连城、泉州市区、永春、德化、福州市区、福清、闽侯、
连江、罗源、闽清、永泰、宁德市区、福安、福鼎、古田、屏南、寿宁、周宁、柘荣等地。
来源层级: 动物 / 两栖动物 / 无尾目 / 角蟾科
形态特征
雄蟾体长 35—38mm,雌蟾体长 40—47mm。吻部呈盾形,突出于下唇,吻棱棱角状,颊部垂直,鼓膜明显;背面皮肤较粗糙或光滑;头及体背部有小刺疣,体侧有大疣,肤褶或有或无,腹面光滑。背部多为灰棕色有黑褐色斑,两眼间及头后褐黑色,向后延伸到背中部形成 1 条宽带纹;肩上方有圆形或半圆形浅棕色斑;四肢有深浅相间的横纹;腹面灰紫色,咽喉部有一个黑褐色纵斑,腹部无斑或有少许碎斑。雄蟾第一指上有深棕色婚刺,有单咽下内声囊,无雄性线。
生态习性
栖息于海拔 330—1600m 的山区溪流附近。5—6 月间成蟾白天多隐蔽于石下或溪边草丛中,夜间常在灌木叶片上、枯竹竿或沟边石上。以鳞翅目、鞘翅目、膜翅目等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