挂墩角蟾
Megophrys kuatunensis
分布区域:延平、武夷山、邵武、浦城、光泽、松溪、长汀、上杭、武平、连城、德化等地。
来源层级: 动物 / 两栖动物 / 无尾目 / 角蟾科
形态特征
雄蟾体长 26—30mm,雌蟾体长 37mm 左右。吻部盾形,突出于下唇,吻棱显著,鼓膜清晰。背部皮肤光滑;头部、上眼睑后半部痣粒颇多,体背后部、体侧及肛孔附近疣粒大;体腹面光滑。体背面一般为棕红色,两眼间三角形斑和背部“X”形斑均显著,并镶有橙黄色边,上下唇缘有深色纵纹,肩部无浅色圆斑,体侧有黑色花纹并杂以小白点;咽喉中部和两侧有黑褐色斑。雄蟾第一指有细小婚刺,第二指婚刺甚少,有单咽下内声囊。
生态习性
栖息于海拔 600—1300m 的山区溪流旁草丛中。成蟾在夜间常蹲在石头上或草丛中鸣叫,发出“呷、呷”
的鸣叫声,每次连续 5 声,有节奏的重复鸣叫。捕食鳞翅目、鞘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及其他小动物。